照耀白山松水的一颗红星

——记中共东满特委第三任书记魏拯民

2021/12/17  浏览量:   作者:延边州老促会  

  


魏拯民(1909—1941)


  1935年2月下旬,魏拯民来到东满,并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1936年7月上旬,吉林省境内的第一个中共省级机构在金川河里的会家沟诞生,魏拯民成为吉林省的第一位中共省委书记。
 

  魏拯民1909年出生,原名关有维,山西屯留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期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抗联第二军政委、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第一路军副总司令,是东北抗联的优秀政治工作者和卓越军事将领。1925年参加革命,1932年春来到东北,1935年2月来到东满,1941年1月20日在桦甸县夹皮沟牡丹岭二道沟密营不幸病逝。在他的32岁中,有16年的革命生涯,其中9年在东北,6年战斗在吉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东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吉林人民摆脱被奴役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临危受命推动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扭转斗争苦难局面

  1934年冬天,中共满洲省委派魏拯民到东满任特委担任书记。此前,东满特委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执行“左”倾关门主义政策,正处于内外夹击的危险境地。一方面由于错误地开展“反民生团”斗争,使得整个东满地区抗日队员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严重影响了战士们的斗志;另一方面,独立师与其他武装处于对立状态,日本侵略者又乘机挑拨离间,提出“专打人民革命军,不打山林队”的阴险口号,军事上节节败退,抗日队伍遭受了极大重创。

  魏拯民到达东满后,首先开始调查走访,深入村屯和游击区,找知情群众和干部谈话,准确掌握了东满地区“反民生团”实际情况。1935年2月27日至3月3日在汪清县大崴子,魏拯民主持召开了东满党团特委第一次联席扩大会议,纠正了原东满特委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及时制止了在革命队伍中开展抓“民生团”的错误做法,妥善处理了东满地区“反民生团”斗争问题,扭转了抗日队伍内部互不相信,人人自危的局面,使处于混乱状态的东满党组织和东北人民革命第二军独立师得到整顿,稳定了大局。

魏拯民牺牲前住的地窨子和使用的物件。

  “大荒崴会议”以后,1935年3月11日,中共东满党、团特委机关和二军独立师师部又转移到汪清县腰营沟根据地。同月21日,中共东满特委和二军独立师师部在腰营沟召开了政委联席会议。会议由魏拯民、王德泰主持,出席会议的有一至四团政委等11人。会议总结了独立师组建以来的工作,决定开辟安图车厂子和汪清罗子沟两处根据地。会议通过了《人民革命军政治工作条例》和《人民革命战士待遇条例》并对独立师进行整顿和干部调整,任命王德泰为独立师师长,李学忠为政治部主任。

  “腰营沟会议”后,中共东满特委转移到汪清县罗子沟,以原有的党组织为基础,建立了中共罗子沟工作委员会,隶属东满特委领导。东满特委在罗子沟四道河子成立了特委交通处。在罗子沟工委的领导下,当地群众先后掀起有700余人参加的分粮斗争、反对修建“集团部落”斗争、反对伪满地亩赋税斗争,通过这些斗争,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威信越来越高。

  魏拯民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不分民族、不分阶级,把一切同情和赞成反日的人们和队伍都联合起来,统一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并确定于1935年4月间成立东满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他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到抗日义勇军、山林队各部,送还被革命军缴械的枪支,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他经常说:“凡是抗日的就是朋友,凡是亲日的就是敌人。每个抗日的人我们都要结为兄弟。”魏拯民的行动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0余支山林队表示愿意参加联合指挥部。魏拯民还在较大的山林队中成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使统一战线更加巩固。魏拯民还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扩大到对伪满国军工作中。提出并积极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抗日军不打满洲兵,专打日本子”等口号,号召伪军反正。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1935年4月,驻珲春大荒沟一个连的伪军反正,加入人民革命军。驻汪清大甸子的伪军——孟营,不与革命军作战。据敌伪资料记载:1935年1月至8月,在东满人数较多的伪军哗变就有8起之多。

1939年秋,魏拯民(左二)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指战员在一起。

  二、传达落实上级组织精神改编东北抗日联军,强化东南满党组织建设

  1935年5月末,魏拯民奉上级指示,赴前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成立东满、南满、吉东、松江4个省委,改编东北人民革命军为东北抗日联军。魏拯民被任命为东满省委书记,受命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中共代表团的决定,在东南满地区组建新的省委、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带着这一使命,1936年2月5日,魏拯民到达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南湖头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密营。向五军和吉东党组织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共代表团的指示。五军领导人周保中听取魏拯民的传达后,于2月下旬,在宁安县三道河子,最先把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3月,魏拯民在安图县迷魂阵密营,召开二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和指示,决定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6月,魏拯民率部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到达金川河里地区,与杨靖宇及第一军军部胜利会师。魏拯民在中共南满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报告,并和杨靖宇共同主持召开了东南满党军领导干部会议(即河里会议),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在这次会议上,魏拯民与杨靖宇商议,并经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决定把东、南满党组织合并,不再成立东满省委,建立新的南满省委。至此,吉林省境内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省委成立,魏拯民则成为吉林历史上第一位中共省委书记。同时,会议还决定把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此后在杨靖宇、魏拯民的领导下,一路军驰骋在抚松、濛江、敦化、桦甸等长白山周围的20多个县,横跨长图、吉沈、梅辑三条铁路,给日本帝国主义沉重的打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斗争。

1936年3月上旬,在安图县迷魂阵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图为安图县迷魂阵会议

  作为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特别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在部队缺少干部的情况下,抽调政治思想过硬、斗争坚决、经过考验、有工作经验的骨干到地方从事发动群众的工作,抚松、长白等县的地方党的组织迅速建立起来,有力打击了日伪统治。第一路军中,团以上部队设党委,连设支部,党支部建在连上,有力地发挥了党对部队的领导作用,使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领导保障。他经常召开军、师党委会议,始终把军队置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之下,教育干部战士认识到党是部队的生命线和取得斗争胜利的保证。他模范地、自觉地把党的指示视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将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与抗联斗争实践相结合,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优秀探索者和实践者。

  三、笃实坚毅,率先垂范以党的建设汇聚力量,为抗联部队培根铸魂

  魏拯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典范,为东、南满地区和军队中党的建设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使人民革命军在政治上巩固起来”,魏拯民到东满后就成立了一所“随营学校”,对下级干部进行政治军事教育。“随营学校”的政治课程占三分之二,军事课程占三分之一。魏拯民还利用冬季部队在密营整训的机会,举办党员训练班,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他亲自编写面向战士的《政治读本》和《抗日救国千字文》。到1939年12月,他已编出《政治读本》一至四册,由一路军军需处各印300本,发至各部队。1939年1月19日,正值春节,一路军总部在桦甸县头道溜河密营举办党员训练班,魏拯民和杨靖宇分别在会上作了报告。然后,他亲自讲课,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和党员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如何发挥模范作用等等。他常对学员们讲:“革命不能光靠勇敢和热情,还要有政治头脑,要有远大的理想。政治是武器,它不但能使我们进步,更能有力量打击敌人。”1937年末至1938年初的一段时间,一路军内部产生了急躁、消极等待和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和错误思想。在这关键时刻,魏拯民于1938年1月10日及时地发出了《给二、四、六师和独立旅及教导团党委、全体党员的信》(史称“一一〇指示”),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各种不良情绪和思想,树立长期抗战思想。该信给困境中的部队指明了斗争方向,统一了部队思想。1939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二周年之际,魏拯民以南满省委和抗联一路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告东北中国同胞书》,同时,又以一路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发表《告伪满军中国籍全体官兵同胞书》,两个同胞书进一步坚定了南满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身教重于言教。魏拯民始终坚持严以律己,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受广大指战员爱戴。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夜晚宿营,他都和普通士兵一样,亲自值班、查哨。士兵们不让他参加值班放哨,魏拯民常常以夜间需要散步或思考问题为由,来代替战士们值班。魏拯民爱护战士,视同亲人。在安图县两江口战斗中,一名战士腿部负伤,魏拯民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亲自护送这名伤病员到30里外的密营治疗。一位抗联战士回忆说:“他富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对同志和蔼可亲,待人诚恳,性格温和,关心、信任和爱护同志,是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紧张激烈的战斗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魏拯民本来就很虚弱的身体,渐渐地垮了下来,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犯病时经常昏倒过去。但是,魏拯民从来没有向疾病屈服过,他总是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去感染身边的同志,鼓励战士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正是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抗联将领的率先垂范,让抗联一路军成为东北地区最有影响、最有战斗力的抗日武装之一,铸就了作风顽强、意志坚定、血战到底的军魂。日军也都不得不承认抗联第一路军指战员“抗日意志坚定”。

  四、独撑危局肩负文武重担,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在抗日斗争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抗联部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先后遭到出卖、背叛和暗杀。由于干部和将领缺乏,魏拯民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在残酷的斗争中,魏拯民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更是一位威震敌胆的军事指挥将领。1936年11月,一路军副总司令、二军军长王德泰牺牲后,魏拯民全面承担了二军中党的领导与军事指挥的重任。在他的指挥下,二军转战抚松、濛江、磐石、辉南、桦甸、长白、安图、临江等地,声东击西、攻城略地,千里游击,经常重创日本侵略者。魏拯民亲自指挥的战斗就有智取庙岭伪军据点、夜袭辉南县城、濛江排子突袭战、大沙河连环战等战斗。还同杨靖宇共同指挥了伏击伪军索旅和袭击通化辑安铁路土口子隧道工程、攻克木其河林场、大蒲柴河镇等战斗,挫败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讨伐”。

  1940年2月23日,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壮烈殉国,身患重病的魏拯民就承担了全面领导与指挥东南满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和抗联第一路军的重任。1940年3月13日至15日,他在桦甸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扩大会议,分析研究了形势和任务,决定第一路军各部转移到长图铁路以北开展游击战争。同时,派人赴苏联找党以加强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此后,一方面军指挥曹亚范,三方面军陈翰章又先后牺牲,抗联一路军进入极端困难时期,此时的魏拯民独撑危局。他在1940年4月给中央代表的报告中写道:“……在1935年秋,就完全断绝了与中央的联系,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体指示,我们犹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犹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当目前伟大的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之际,我们却似如入铜墙铁壁之中,四面不通声息,长期闷在鼓中,总听不到各处革命的凯歌之声……我们终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长期中断了联络。”无论有多艰难,魏拯民从未停止革命的脚步。他不顾病痛的折磨和环境的险恶,拖着病体,指挥部队活动在桦甸、安图、抚松等地。一路军所属部队按照会议精神,分散游击,打击敌人薄弱环节,取得了一系列作战胜利。根据日军《独立守备队步兵第八大队战史》中记载,1940年9月6日,日军在汪清县托盘沟阵亡的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十五团团长李龙云身上找到一批文件,其中就有一封魏拯民写给第三方面军的指示信,签署日期是1940年6月29日。日本侵略者不得不承认,魏拯民代替杨靖宇指挥,东北抗日烈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越烧越旺,日本人说“甚至还消灭我们一个团的讨伐队”。1940年秋末,魏拯民病情恶化,已不能带兵出征,由警卫排护送到长白山区桦甸县夹皮沟东部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中休养。休养期间,他不顾疾病的折磨,常常昼夜不眠地起草文件、书写报告、总结经验。身边的战士有时把他的纸张笔墨藏起来,劝他休息。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因此,对身边战士说:“时间对于我来说太宝贵了,工作怎么能停止呢?请把纸和笔给我吧!”警卫员被他对党的赤诚之心所感动,眼里噙着泪花,又把纸和笔拿给了他。1941年1月20日,这位为拯救祖国和人民而立志奋斗终身的杰出抗日英雄,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密营中与世长辞,时年32岁。

  英雄身死,精神永存!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但依旧永葆青春、风华正茂,这源于——无数英烈鲜血的浇灌,这源于——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付出。

  80年来,魏拯民的精神一直传承在吉林这片土地,他的血液已汇入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