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满大地燃烽火 一生无悔为革命

——记中共东满特委第一任书记廖如愿

2021/12/17  浏览量:   作者:延边州老促会  

  

  


廖如愿(1904-1974)

  廖如愿,原名明洲,曾用名黄云腾,1904年4月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赴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历任中共湘区安化特支书记、湘西地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农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中共东满特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1年11月,因参与“赤色宣传”被日本宪兵逮捕。1934年6月获释出狱后,因失掉党组织关系回到家乡,经商为生。此后,曾参与组织抗日游击队,策动国民党地方部队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茶叶经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决拒绝为刘少奇冤案作伪证,为此遭到严重迫害,1974年1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70岁,后于1987年9月平反。

1927年4月,廖如愿在武汉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

  一、湘西投身大革命 奉天营救刘少奇

  1904年3月24日,廖如愿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21年考入湖北武昌旅鄂湖南中学。1923年他参加了陈潭秋组织的声援京汉铁路大罢工的示威游行,并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毕业后,廖如愿回到家乡从事党建和农运工作,为家乡农民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革命失败后,1928年春受中央委派,廖如愿到湘鄂赣边特委担任组织部长,带领革命武装转战湘赣边,遭到国民党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损失严重,被迫返回岳阳。因被敌人通缉、搜捕而无法藏身,更无法开展工作。1928年8月,经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李维汉推荐,廖如愿被派到满洲省委工作。

  廖如愿受命担任中共奉天(今沈阳)市委书记,并负责筹建了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营口转运站。1929年1月,临时省委调廖如愿回奉天担任省委秘书长。

  192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刘少奇接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廖如愿继续担任省委秘书长。此后,刘少奇和满洲省委其他领导同志时常在廖如愿的住处接头、开会、沟通工作。

  8月22日午后,刘少奇与满洲省委常委孟坚在奉天纱厂发动工人开展斗争时被捕。廖如愿得知消息后,立即指示秘书处干事张干民把文件隐藏好,又紧急通知在外地的省委常委任国桢等回奉天商量营救对策。廖如愿通过社会关系,了解到刘少奇、孟坚被捕后坚守党的机密,没有暴露身份,被关押在商埠地三分局普通囚室的情况后,立即通过郭仁民(满洲省委宣传部机关掩护人、地下党员)堂兄郭庆益(南市场警察分局捐务主任)向三分局司法主任疏通,最终把“无故徘徊厂外,非奸即盗”之类的话写进送检的案卷中,转移了当局对“煽动工潮”的注意力。同时又通过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笛尘给三分局司法主任写信转圜。经过廖如愿等同志的积极营救,敌人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得不于9月初将刘少奇、孟坚释放。这次营救的最终成功,是与廖如愿的精心组织安排分不开的。

中共东满特委成立会址

  二、临危受命赴东满 抗日烽火速燎原

  1919年朝鲜“三一”反日爱国运动爆发后,许多朝鲜民族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流亡到中国东北,从事爱国独立运动和革命运动。与朝鲜接壤的东满地区逐渐成为朝鲜民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中心。为了发动已经觉醒的民众团结在一起进行抗日,满洲省委遵照党的民族政策,作出了有关东满地区党组织建设的决议。

  1930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责成时任省委委员、秘书长的廖如愿同志负责组成工作组,以满洲省巡视员的身份,与王耿(朝鲜族)、李振民(朝鲜族)等4人,到东满整顿并重建党组织。他们每到一地都单独活动,同当地党组织、党员接上关系,对每个党员进行政治权利审查,吸收新党员,同时在各地优秀党员中选拔人员充实工作组,到延吉时,工作组成员已增加到7人。

  廖如愿带领工作组来到东满以后,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方面积极发展党员,按照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原则,经过严格审查,吸收了4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包括大量前朝鲜共产党员,并吸收了390多人加入共青团。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党组织建设,1930年8月,在廖如愿的协助推动下,和龙县药水洞召开了中共延边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共延和中心县委。

  延和中心县委成立后,延边党的建设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1930年8月到10月末,相继在延吉、汪清、龙井、开山屯、三道沟、平岗、老头沟、瓮声砬子等地发展的党员共计600余名(珲春、安图党员因没有统计除外)。中共延和中心县委的发展壮大,为后期中共东满特委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而这些成就,与廖如愿高超的领导智慧和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廖如愿参加革命较早,久经政治历练,为人机敏灵活。有一次,他在延吉郊外正与游击队长朴衡世(朝鲜族)布置工作时,突然被两名伪满警察盯上。廖如愿灵机一动,装作打架的样子,抓住朴衡世打了他一个耳光。警察质问他们为何打架,廖如愿应声说:“这小子欠我5块钱,一年多了还不还。”警察转头对朴衡世说:“你这个小子,怎么借钱不还?”朴衡世连连说:“我还,我还。”两人因此得以脱险。

  延和中心县委成立后,廖如愿于8月26日离开延边经吉林返回满洲省委,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梳理了巡视东满的情况,9月20日他向省委提交《关于巡视东满吉敦路沿线各县的工作报告》,详细汇报了延边革命发展的形势。《报告》中提到:“延边是日本帝国主义进攻满洲的根据地,东邻朝鲜,北界苏联,是东满的一部分”。强调延边工作的重要性后接着写道:“延边自延和中心县委成立后,各处的工作已经迅速发展。...总计延边党团同志约在千人以上”。

  这份报告引起了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决定进一步加强东满地区党的建设工作,组建中共东满特委,整合散布星火,点燃东满大地的抗战之光,以加强和推动延边及东满其他地区的革命工作。于是在10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廖如愿重返延边,组建中共东满特委。

  1930年10月10日,在延吉县朝阳川茂山村,召开了中共延和中心县委干部会议,组建了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廖如愿任东满特委书记。

  东满特委成立以后,立即担负起领导东满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历史重任。并根据满洲省委“直接指挥布置各县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着手组建各县委的工作,派精干的干部到各县进行调查、整顿基层党组织,召开代表大会,建立了各县委会。到1930年10月末相继成立了汪清、延和、珲春县委,东满各地的党组织建设工作迅速而有效地展开并得以壮大。党员的数量也迅速增加,1931年4月24日《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全满洲有1190名党员,东满就有636名,占全东北党员总数54.1%”。在斗争中,中共东满特委领导各地农民,建立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等,还组建了赤卫队,赤色游击队。中共延和县委在平岗区组建延和县革命委员会,组织了农民协会。在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部、军事部,指导土地革命和赤卫队、游击队的工作。在各地党组织的努力下,中共东满特委属下的游击队,延和县革命委员会属下的赤色游击队,还有汪清罗子沟、和龙县平岗、开山屯、三道沟及吉敦等地相继组建了8支武装队伍,开展为创建红军做准备的夺取武器、募捐军用资金等斗争。1931年廖如愿和杨林(东满特委军委书记)对东满的革命运动作了系统的总结,编写了《东满游击队工作大纲》《东满赤卫队工作大纲》等一系列文件,其中都对以上情况向满洲省委做了明确的汇报。由此可见,此时的东满特委,已然与南满、北满等地党组织一道,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使得抗日烽火燃遍东北大地。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三、被捕入狱做斗争 失掉党籍志不渝

  1931年10月,廖如愿身份暴露,满洲省委决定调他返回奉天,担任军委书记,负责士兵委员会和抗日游击队组建工作。11月21日,他和满洲省委宣传部秘书、《红旗报》(满洲省委机关报)编辑杨先泽研究工作后,从奉天南三经路一个独院里走出来。刚到路口,遇见正在搜查行人的日本宪兵,无法回避。日本宪兵从廖如愿的衣袖里搜出了两张《红旗报》,他和杨先泽两人同时被捕。

  在日本宪兵队司令部,他被处以灌凉水加煤油、敲骨节、抽皮鞭等各种酷刑,被打得昏死过去3次,醒过来后仍一口咬定:“我叫黄云腾,刚从营口来,经过南市场打听一个朋友,然后到大东边门外找一个亲戚……”日本宪兵带他去找亲戚住址,廖如愿胡乱指了几处房屋,房主都不承认,日本宪兵继续行刑逼供。后来,廖如愿不得已暴露了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奉天赤色救济会一所准备弃用的空房子,然而这所房子却没有最后弃用。日本宪兵搜查时查获了接头点负责人陈德生。廖如愿否认认识陈德生,因此陈德生很快获释出狱。后杨先泽叛变,供出了廖如愿的住处。日本宪兵在其住处逮捕了省委书记张应龙。张应龙叛变,供出了省委机关,省委宣传部部长刘崑被捕。中共满洲省委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廖如愿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罪被判刑两年6个月。1934年6月,“伪满洲国”特赦政治犯,廖如愿得以提前获释出狱。

  出狱后,廖如愿多次通过狱友向组织申诉,请求组织上恢复他的党籍,但始终未果。失掉了党的关系,廖如愿精神上深感痛苦,他不得不从满洲返回家乡,自谋生计。在此过程中,他一直多方打探,试图找到党组织,恢复他的组织关系,然而一直未能如愿。

  1936年下半年,廖如愿决定在家乡创建游击队,建立抗日根据地。他在安化联系了一部分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骨干,在卢甲坊、汾溪、梓木等地组织了“十人团”。1938年10月间,他在半边山树起“资江抗日游击队”的旗帜,提出“消灭日寇,抗日到底!”等口号。后来,游击队两次从国民党溃兵手中缴获枪支,队伍从最初的25人发展壮大到300多人、200多支枪,引起国民党地方政权的恐慌。1939年1月,国民党派队伍合力围剿,游击队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廖如愿的家产被没收、房屋被捣毁。父母、妻子逃亡外县。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有名的“半边山事件”。

在中共东满特委红色历史展陈馆中的廖如愿塑像

  四、回乡策反迎解放 曲折一生终平反

  1940年10月,廖如愿返回安化,为了生计开始经商。1948年冬,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廖如愿重新振作精神,通过青年团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经他请求,党组织同意他返回湖南,做分化瓦解敌人、策动国民党地方部队起义、迎接湖南解放的工作。

  1949年1月,廖如愿回到家乡安化,与中共安化县工委书记熊邵安取得联系,组织起农民群众3000多人,并陆续改编蒋本支所部为湖南解放总队第三支队二团二营、安化县五、六、七区各乡零散武装第三营,以及溆浦武恩光部为安溆辰解放义勇总队。
  5月湖南解放后,廖如愿前往中共湖南省委要求恢复组织关系。终因无法找到证明人而未能恢复。

  此后,廖如愿长期在中茶中南公司和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刘少奇冤案牵连,廖如愿被列为中央专案有关案犯。在审查期间,廖如愿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力证刘少奇在敌人狱中是清白的。他因此被监押4年7个月之久。1972年2月,被解除监押后,廖如愿回到广州原单位。1974年2月5日因病去世。1987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为廖如愿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党籍,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在早年革命活动中为党作出的重大贡献。

  历尽艰辛终无悔,饱经磨难始见真。从湘西大地到东北边陲,廖如愿点燃了东满大地的革命之火,把青春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廖如愿一生经历曲折、坎坷,曾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充分展示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用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终其一生都在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