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情缘》

——一生未嫁 一嫁终生

2021/12/17  浏览量:   作者:和龙市老促会  



  童长荣1907年生于安徽省枞阳县,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童长荣组织安庆学生声援五卅反帝斗争,7月赴日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领导人之一。

  1928年5月,童长荣在日本发起组织中国留日各界反日出兵大同盟,当选为理事。同年秋回到上海,先后任中共沪中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在此期间曾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并成为“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

  1930年2月,童长荣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9月在郑州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2月任天津市委书记。1931年3月,童长荣调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11月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领导创建抗日根据地,组建延边四县抗日游击队。

  1934年3月21日,童长荣在汪清县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与日伪军作战并牺牲在战场的特委书记。

  1925年童长荣东渡日本留学时,正值大革命轰轰烈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期。但他1928年秋回国到上海时,国民党反动派已经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血雨腥风逼迫童长荣等中共党员不得不进入地下开展活动,根据秘密工作纪律,童长荣难以回家探亲访友,只能服从组织安排,一路北上前往东北抗日,最终牺牲在延边北部的汪清县。

  童长荣是遗腹子,在他出生前三个月时父亲去世。童长荣的母亲生有五子,除童长荣外全都夭折,所以把相依为命的童长荣视为命根子,悉心照料培养,终于学有所成。没想到童长荣走上革命道路,又是远离家乡亲人一去不复返。孤苦伶仃的老母亲倚门眺望,暗自垂泪,后来随着年纪增大,生活愈发艰难。

  好在童长荣出国前经老师牵线,与本镇的何坤宜姑娘定了亲。虽然童长荣与何坤宜极少见面,但何坤宜对童长荣情有独钟,认定他就是她此生无二的心上人。

  当何坤宜眼看着未来婆母步履蹒跚,衣食不保,便时常过来接济一下未来的婆母。没想到此举会遭到街坊四邻的冷言冷语,因为当时人们的封建意识浓厚,像何坤宜这样未过门的女孩子,是不该自己主动到未来婆家登门的。

  何坤宜知书达理,又何尝不晓得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看到未来婆母日益困顿,她又怎能不去搭把手?何坤宜顾不上人们嘲讽的目光和亲人的反对,拎起行李就把自己“嫁”入童家,开始与婆母过起共同生活的日子。

  尽管婆母一再拒绝,甚至威胁要用棍子把她“打”出去,但何坤宜心甘情愿,不顾八方责难,就那么义无反顾地来给婆母当儿媳。

  然而数年过后,何坤宜却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因为她又听到一种新的风言风语。某些长舌妇乱嚼舌根说,童长荣在外面飞黄腾达做了大官,早就另外成家室娶妻生子,所以不敢也不愿回老家看老妈,而且越传越神越逼真,让她不能不动心。

  意志坚强的何坤宜,终于经不住压力打击,消沉崩溃败下阵来。她告别婆母,出家住进尼姑庵,皈依佛门,赐名“佛清”。从此后,“佛清”每日里青灯黄卷,拜佛诵经,不再理会尘世凡情。

  但出家后的“佛清”,却很难做到清净。当何坤宜得知童长荣的母亲思儿心切哭瞎双眼后,生活已经难以自理,便再也沉不住气,重新回到婆母身边,精心侍奉婆母,直到为婆母养老送终,替童长荣尽了大孝之道。

  送走婆母后,年过四十的何坤宜双鬓已经斑白。此时的何坤宜又多出一丝忧虑,她料想即使童长荣现在回到她身边,自己恐怕也难为丈夫生出个一男半女。倘若童长荣并没有像传说的那样,在外面娶妻生子另有家室,还能活着回到家中,那么她就一定要发大愿谢天谢地。

  何坤宜因为心存一丝希望,生活便有了目标方向。她甚至想到童长荣回家后若是膝下无子,肯定会感到冷清凄凉。她可不能让自己的心上人受到委屈,她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于是,何坤宜领养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她要让这个家有家的气息。

  可是何坤宜哪里知道,她的童长荣已于十多年前,为抗日救国而牺牲在长白山下的茫茫林海,被一捆松树枝包裹着,埋葬在深山沟的冻土里。

  当何坤宜接到烈士证书的那一刻,她欲哭无泪,万念俱灰,默默地告别一双儿女,又回到几近颓败的尼姑庵。后来尼姑庵被拆除,何坤宜才不得不随儿女回家苦度余生。

  临终前,何坤宜嘱咐儿女一定要去东北看看父亲的墓地,替她看看未婚夫童长荣。

  对这样一位终身未嫁,却是一嫁终身的痴情女子,只能给她与未婚夫塑个雕像,助他们来生再聚,相伴永远。